银行行业:低利率时代的银行经营探讨
银行业在低收益率时代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经济增长放缓、金融风险上升及盈利空间收窄等。从海外经验看,金融风险有序出清是政府监管当局的首要任务,保证金融市场秩序以持续支持实体经济。行业头部机构聚焦核心竞争力构建完善与市场输出,从而保持或提高在盈利能力和市场份额的优势地位。结合中国市场情况,机构规模优势、组织管理效率可能影响中资金融机构在低利率时代胜出的主要推动力。
理由
低收益率时代,是从金融资产定价的角度描述银行业经营环境。我们将“低利率环境”定义为长期10 年期国债利率低于2%时间段。这一时期往往呈现经济增长放缓、通胀率较低及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等特点。欧洲、日本、美国均进入过低利率环境,其中,美国市场利率快速见底回升,日本、欧洲市场则体现趋势性特征。
金融风险的确认和处置是首要任务。从中高收益率到低收益率的切换过程,往往对应着经济增速中枢降档,以及产业机构的变迁。当切换幅度较大、节奏剧烈时,则意味着银行业供给侧改革。彼时政府需要按照客观规律有序出清问题金融机构和保持金融功能。出清的方式、节奏也会深刻影响金融行业运转以及此基础上的实体经济。其中,日本政府处置节奏冗长,最终政府支付显著成本以恢复金融功能。
经营管理效率是存量竞争的必选项。相比中高收益率时代的纷纷机遇,低收益率时代的一大特征是收益风险再平衡,银行机构容错空间大幅收窄。
作为高杠杆经营金融机构,银行倾向于选择高质量客户群体,对应资产负债表结构调整或细分业务交易对手层级优化,比如增加金融投资敞口等。
当目标客户群体有限,则细分业务进入存量或缩量竞争阶段,价格与产品服务成为主要的竞争抓手。我们认为当净息差为代表的盈利指标进入均衡范围,产品服务将是最重要的竞争手段,倒逼银行机构提升经营管理效率以匹配客户群体的金融产品服务需求。
综合化、国际化是境外样本银行在低利率时代的选项,但需要关注能力输出和地缘政治的前提条件。财富管理、资产管理、金融市场、信用卡等业务是改善银行收入结构的科目,其业务驱动规律与传统信贷有较大区别,需要高效的生产要素再组织优化。其中,相比零售业务,包括高端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类等机构业务更适合境外输出,但其前提是具备目的地市场的业务竞争力优势。另外,样本银行出海时间大多对应全球化历史阶段,地缘政治问题不构成当时的约束条件。
风险
经济增长放缓,地缘冲突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