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中重稀土价格上行
1)稀土:稀土价格处于周期底部位置,进口矿纳入管控,供给格局进一步集中,价格中枢有望上移,25 年人形机器人开始进入量产阶段,若按照远期1亿台人形机器人销量,远期空间约20-40 万吨,相当于再造一个稀土永磁市场,板块中长期趋势明确;
2)锑:作为缺乏供给的小金属品种,供给紧张逻辑仍然延续,内外价差较大,国内需求边际改善,锑价上行趋势未改;
3. 行情回顾:本周小金属价格走势分化,电池级碳酸锂下跌4.10%,电池级氢氧化锂现货价格下跌1.03%,锂精矿价格下跌0.9%;MB 钴(标准级)环比持平,金属钴下跌5.18%;稀土方面,氧化镨钕价格上涨3.27%、氧化镝价格上涨1.18%;SHFE 锡价环比下跌10.54%,LME 锡环比下跌11.76%;锑锭价格下跌1.01%,氧化锑持平。
4. 需求季节性走弱:
1)光伏板块:2025 年1-2 月国内光伏新增装机39.47GW,同比增长7.49%。
2)新能源汽车板块:中国,根据中汽协,3 月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7.7 万辆和123.7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7.9%和40.1%,渗透率达到42.4%;欧洲六国25 年3 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合计25.42 万辆,同比+24.19%,环比+70.13%;美国25 年3 月电动车销量15.31 万辆,环比+31.51%,同比+13.34%,渗透率9.60%。
3)电池方面:3 月,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为118.3GWh,环比增长18.0%,同比增长54.3%。
4)正极材料:2025 年3 月,正极材料产量33.03 万吨,环比+16.63%,同比+20%。
5. 锂:价格延续弱势。本周广期所碳酸锂期货指数环比下跌4.0%,收于7.03 万元/吨;现货端,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为7.03 万元/吨,环比下跌4.10%;电池级氢氧化锂价格为7.18 万元/吨,环比下跌1.03%;锂精矿方面,SMM 锂精矿报价810 美元/吨,环比下跌0.9%。供应端,本周碳酸锂周度产量17962 吨,环比+1.9%;库存端,SMM 碳酸锂周度样本库存总计13.10 万吨,环比+1633 吨,延续累库,价格预计延续弱势。
6. 钴:刚果金限制钴出口,价格有望继续上行。本周,MB 钴(标准级)价格为15.88美元/磅,环比持平;MB 钴(合金级)价格为19.88 美元/磅,环比持平;国内金属钴价格为23.80 万元/吨,环比下跌5.18%;硫酸钴价格4.05 万元/吨,环比下跌1.00%;四氧化三钴价格21.00 万元/吨,环比持稳。钴中间品系数维持73-77%不变。刚果金限制钴出口,价格仍面临进一步上行风险。
7. 稀土永磁:对中重稀土实行出口管制,战略价值重估。本周国内氧化镨钕价格为42.85 万元/吨,环比下跌3.27%;中重稀土方面,氧化镝价格171 万元/吨,环比上涨1.18%;氧化铽价格上涨7.3%至712.5 万元/吨。政策层面,1)商务部、海关总署公布对部分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决定,与此前相比,本次出口管制产品不仅包含上游氧化物及金属产品,同时下游直接应用产品也在本次出口管制的名录类,如合金类产品、靶材、钕铁硼磁材(含镝、铽)、钐钴永磁等,参考其他出口管制小金属,内外价差扩大,在外盘带动下,国内价格同样上行,稀土战略价值重估;2)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24 年我国从美国进口稀土矿约3.33 万吨REO(约0.5 万吨氧化镨钕),稀土矿进口成本抬升。
8. 锑:价格小幅走弱。国内锑精矿价格19.60 万元/吨,环比持稳;锑锭价格为24.55万元/吨,环比下跌1.01%;氧化锑为21.60 万元/吨,环比持稳。海外锑锭价格5.69 万美元/吨(折人民币约46 万元/吨),环比持平,供应端仍然趋紧,价格下跌空间有限,当前锑价约占到光伏玻璃售价的15%(较年初涨价前提升7pcts),逐步考验下游成本接受能力。
9. 锡:供需博弈加剧,锡价高位震荡。本周,SHFE 锡价收于25.75 万元/吨,环比下跌10.54%,LME 锡收于31219 美元/吨,环比下跌11.76%。40%含量锡精矿加工费为12500 元/吨,环比持平。价格本周大幅回落,主要系衰退预期增强,刚果金Alphamin Resources 宣布复产,供需双杀,价格大幅回落。价格下行后,下游成交活跃,Mysteel 锡社会库存为11666 吨,环比下降458 吨,供需博弈加剧,价格高位震荡。
10. 镍:价格进入底部区间。SHFE 镍价收于12.09 万元/吨,环比下跌5.73%;LME镍环比下跌0.49%至15210 美元/吨。印尼1.6%红土镍矿到厂价为50.8 美元/吨,环比下跌0.2 美元/吨。价格大幅回落主要系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幅度超市场预期,衰退预期抬升。
11.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波动、技术替代风险、产业政策变动风险、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风险,供需测算的前提假设不及预期风险、研究报告中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