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共振重点方向 可控核聚变产业化进程加速
近期国内外诸多进展催化产业发展,产业临界点或将到来。2025年1月20日“EAST”实现1亿摄氏度超千秒稳定运行,2月中国核电和浙能电力分别发布公告,拟以增资方式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3月28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新一代人造太阳“HL-3”,在国内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
美国Helion公司采用磁惯性约束路线,25年1月宣布完成新一轮4.25亿美元的融资,其中OpenAI创始人SamAltman投资了3.75亿美元,预计2028年实现商业发电。若Helion短期内实现Q>1,则有望吸引更多资本投入可控核聚变行业,进一步加速商业化进程。据FIA 2024年报告,超过一半的公司预期2035年前实现并网发电,比此前预期的2050年大幅提速。
托卡马克是目前主流聚变路线,聚变-裂变混合堆有望率先落地。
通常对于核聚变中高温等离子体的约束方式有引力约束、惯性约束以及磁约束三种,实际工程中两大技术路线为惯性约束或磁约束。目前磁约束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实现大规模受控核聚变反应的方法,托卡马克是目前产业化重点方向。以ITER为例,磁体占总成本比约为28%,是成本构成中最突出的部分。
聚变-裂变混合堆物理成熟度高,在纯聚变堆商业化前有望率先落地。相较于纯裂变堆,混合堆安全性、铀资源利用率、环保性更高;相较于纯聚变堆,混合堆能量与燃料可自持。
全球加大可控核聚变投入,中美有望率先突破。全球范围内中美为投资主导力量,美国以CFS、Helion、TAE等私企主导聚变发展,中国聚变项目以科研院所牵头,CFETR、BEST、HL-3等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混合堆“星火一号”和Z-FFR已开始建设。
建议关注相关标的:高温超导磁体:联创光电、永鼎股份、精达股份;ITER配套、核工专用泵及阀门:国光电气;铜钨偏滤器:安泰科技;真空室:合锻智能。
风险提示:可控核聚变工程可行性验证不及预期;核聚变相关投入不及预期;市场规模测算偏差的风险;相关标的业务进展不及预期;相关标的业绩不及预期;研报使用的信息存在更新不及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