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周报:全球最大规模二维半导体微处理器发布
新概念疫苗佐剂为疫苗技术“换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骥团队联合复旦大学、辽宁大学相关科研团队提出以位于内质网的跨膜蛋白STING为靶点,利用STING 激动剂偶联抗原多肽,探索其是否能在激活STING的同时将抗原多肽精准递送至内质网,最终得到一类高亲和力的内质网靶向分子SABER,并证明了其可以提升CD8+ T 细胞免疫反应,能力优于现有主要佐剂5 倍以上。在肿瘤新抗原疫苗中,其效果显著强于临床研究中普遍采用的Poly I∶C 佐剂。而基于SABER 技术的新冠病毒多肽疫苗可将变异毒株的病毒载量降低100 倍。此外,SABER 拥有与现有主要佐剂相当甚至更高的增强体液免疫反应的能力,可以有效增强交叉保护中和抗体的诱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科学家提出单原子催化剂设计全新理论模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路军岭团队与国内同行合作,成功研发出兼具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单原子加氢催化剂。研究发现,当氧化锌、氧化钴等载体尺寸降至纳米级时,钯单原子催化剂的活性显著提升20 倍以上,并展现出更优异的稳定性,且上述钯单原子催化剂的活性与其价态并无直接关系,而与实验上测得的载体LUMO能级位置呈线性关系。该研究为高活性、高稳定性单原子催化剂设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模型,有望为人工智能高通量筛选催化剂奠定新的理论基础,并大幅度加快高活性、高稳定性催化剂的开发,缩短其工业化应用进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期刊。
金属材料抗循环蠕变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卢磊团队通过在传统304 奥氏体不锈钢中引入空间梯度序构位错胞结构,使材料屈服强度提升2.6 倍,平均棘轮应变速率降低2 至4 个数量级,突破了结构材料抗棘轮损伤性能难以提升的瓶颈,有望为航空航天等极端环境下关键部件的长寿命和高可靠性服役提供重要保障。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期刊。
风险提示:前沿科技发展进程在规制边界、演进路径、商业落地、外部环境等方面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