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周报:行稳致远
中信钢铁指数报收1,511.18 点,上涨0.13%,跑输沪深300 指数0.45pct,位列30 个中信一级板块涨跌幅榜第21 位。
重点领域分析:
投资策略:本周市场从上周关税事件引发的大幅波动中逐步恢复,商品市场黄金价格一骑绝尘再创新高,黑色金属则继续震荡。美国政府不断升级关税,其希望用关税代替所得税的想法有点刻舟求剑,高关税时代的美国与现在的美国在商业模式和全球的位置已经完全不同;美国优先政策如果真的演变成向全球征税,可能很快变成美国被孤立。当下美国的政策很可能最终需要大的妥协调整,我们暂时先等“子弹飞一会儿”,最终的影响不急于判断。站在中期角度,历史上的康波萧条期往往伴随着一次滞胀。同时由于面临后发国的挑战,主导国储备货币地位也将面临动摇,到了债务周期后期债务持有人希望出售持有的货币债务,换成其他形式的财富储存工具,一旦市场意识到货币和债务不是个好的选择,主导国长期债务周期就走到头了,货币体系贬值结构性重组会提高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的作用,黄金在此阶段表现最强。黑色金属金融属性占比较低,更多需要依托商品属性。国内一季度经济数据向好,GDP 同比增长5.4%,与2024 年四季度持平,高于市场预期的5.2%。其中社零总额同比增长4.6%,3 月单月增速升至5.9%,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6610 亿元,增长6.0%。
去年四季度至今政府发债的速度非常快,同时财政存款余额还是下降的,财政前置发力会使得实体经济会逐步感受到积极财政的效力。但由于经济结构逐步向消费驱动转型,对于工业金属来说需求弹性下降。这个时期商品属性的产出缺口供给端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回顾工业化成熟期中重工业资产的典型特征是沉没成本很大,资本退出很困难。往往进入成熟期后需要通过行政化的手段对供给端进行裁剪,中央经济会议也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未来若配合行业供给端调整政策,三周期会形成共振,加快行业回归的进程。我们继续推荐底部估值区域的华菱钢铁、南钢股份、宝钢股份、新钢股份,受益于油气、核电景气周期的久立特材,受益于管网改造及普钢盈利弹性的新兴铸管,受益于煤电新建及油气景气周期的常宝股份,以及受益于需求复苏和镀镍钢壳业务的甬金股份,建议关注受益于煤电新建及进口替代趋势的武进不锈。
铁水产量略降,需求环比改善。本周全国高炉产能利用率环比下降,电炉产能利用率回升,国内247 家钢厂高炉产能利用率为90.1%,环比-0.1pct,同比+6.1pct;91 家电炉产能利用率为51.8%,环比+0.5pct,同比+0.2pct;五大品种钢材周产量为872.7 万吨,环比+0.2%,同比+1.4%;本周长流程产量略降,日均铁水产量降0.2 万吨至240.1 万吨,螺纹产量下滑同时板材产量回升;库存方面,本周五大品种钢材周社会库存为1124.8 万吨,环比-4.4%,同比-24.6%,钢厂库存为459.9 万吨,环比-5.0%,同比-15.2%;钢材总库存环比回落4.6%,降幅较上周扩大2.8pct,厂库由增转降,主要由螺纹钢降幅贡献;本周由产量与总库存数据汇总后的五大品种钢材周表观消费948.6 万吨,环比+5.3%,同比-1.1%,其中螺纹钢表观消费273.8 万吨,环比+8.4%,同比-2.8%,本周五大品种钢材表需明显改善,螺纹钢消费大幅增长,热卷消费由降转增,建筑钢材成交周均值为10.9 万吨,环比降2.7%;本周钢材现货价格走弱,主流钢材品种即期毛利回落,247 家钢厂盈利率为55.0%,环比增1.3pct。
3 月粗钢产量大增,产业减量重组有望推进。2025 年3 月粗钢产量9,284 万吨,同比增4.6%,日均产量299.5 万吨,环比增6.3%,1-3 月粗钢产量25,933 万吨,同比增0.6%;前期金融属性不足的黑色金属价格偏弱运行,然而部分原燃料价格下跌推动钢企利润改善,钢厂生产积极性显著恢复;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明确,今年将持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推动钢铁产业减量重组,3 月23 日-24 日,八一钢铁、昆仑钢铁、闽新钢铁、昆玉钢铁等钢厂陆续发布消息称,为推动新疆钢铁行业减量发展,自3 月24 日起粗钢日产量减少10%。随着后续行业供给端调控及转型升级预期升温,叠加需求改善趋势,钢材中长期基本面有望持续好转。
钢管企业持续受益于煤电装机提升及油气景气预期。根据Wind 数据,2025 年1-2 月全年国内火电投资完成额为142 亿元,同比增长34.6%,核电投资完成额181 亿元,同比增长48.8%,在当前能源自主可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背景下,煤电与核电机组建设相关标的有望显著受益;另外油气开采及输送管道相关标的有望受益于油气行业景气周期。
风险提示:国内产量调控政策超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原料价格超预期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