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专题报告:成渝经济圈建设赋能区域银行经营
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地位凸显,区域经济屡上新台阶成渝双城经济圈是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定位为继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之后的第四个区域增长极和新的经济动力源。
近年来,在成渝双城经济圈政策引导下,川渝区域经济屡上新台阶。2025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二个五年规划开局之年。随着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现代化产业升级加快以及开放型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双城经济圈发展活力有望进一步提升。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实力提升,以及交通网络持续加密,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加强,带动周边地市形成产业协作带,双城以外地区的经济贡献有望进一步提高。
成渝双城经济呈现新驱动,债务风险趋于收敛川渝地区消费能级有望持续提升。川渝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表现出良好的消费增长潜力。人口城镇化率提升是消费发展的重要支撑,川渝地区城镇化发展仍有较大空间。川渝地区整体呈现出收入追赶与较高消费倾向的发展态势,在居民收入修复过程中,川渝地区有望保持较快消费增长速度。此外,随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在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引导下,川渝地区消费潜力有望进一步发挥。
区域产业加快升级,驱动投资需求增长。川渝地区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转型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已过半,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显著提升,成都市第三产业占比最高。重庆市三次产业占比基本与全国结构趋同,而四川省仍保持着较高的第一产业比重,其第二产业占比较低,显示出工业转型升级的潜在动能。这种梯度差异为区域产业转移与协作提供空间。
成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业投资景气度显著提升。重庆市工业经济主引擎作用明显,服务业增长迅速。
财政扩张加快,债务风险趋于收敛。川渝地区政府债务问题呈现显著的区域分化特征,两地政府性债务与GDP 比值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成渝地区承担辐射西南地区的基建投资重任,财政支出压力相对较大,财政自给率在近年来趋于下降。就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相对于综合财力(以一般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衡量)而言,川渝地区债务率相比全国水平较低。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将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投资效益,改善财政可持续性。
此外,2024 年以来地方化债政策实施力度加强,有望促进川渝地区地方债务风险收敛。
区域金融环境与银行经营概览
在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推进下,川渝区域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辖内成都银行、重庆银行和渝农商行依托区位战略优势,经营呈现信贷扩张动能相对充足与资产质量趋稳的特征。从信贷结构看,基建领域持续发力形成核心支撑,同时,制造业产业集群加速建设带动企业贷款快速增长。
此外,消费能级提升有望带动区域消费信贷需求回升,零售金融或呈现结构性回暖态势。川渝地区政府负债率较高,随着一揽子地方化债方案推进,隐性债务风险敞口降低,有助于促进区域银行对公贷款不良率下行。零售资产质量仍存在压力,在零售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引导下,居民融资成本有望下降,零售资产风险或趋于收敛。综合来看,川渝区域银行经营表现有望稳中向好。
投资建议
川渝地区作为西部经济发展引擎,在双城经济圈战略驱动下,区域经济活力有望持续释放,消费扩容与产业升级双重动能凸显。基建投资加码、新质生产力建设与消费能级提升有望促进基建、制造业、绿色金融等领域信贷稳健增长,零售信贷也有望逐渐修复,区域信贷增长具备韧性。随着地方化债与房地产市场融资支持继续推进,地区银行资产质量改善趋势相对明确。建议关注客户基础稳固且资产质量优异的区域银行,以及在零售金融领域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银行。维持行业“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经济增长不及预期,信贷需求弱修复;信用风险过快释放;政策利率下降超预期。